关于公开征求《景东县助推茶产业高质量
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茶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上的积极作用,推动景东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结合我县实际,景东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组织起草了《景东县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根据《景东县人民政府2023年度重大行政决策清单目录》(景政办发〔2023〕38号)要求,为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编制质量,本着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原则,现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于8月20日前,将修改意见通过信函或电子邮箱将意见反馈至景东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以企业名义反馈的,请在反馈意见后注明企业名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并盖企业公章;以个人名义反馈的,请在反馈意见后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阿应雄
电话(传真):0879-6221121
邮箱:jdxcyb@126.com
地址:景东县锦屏镇南景街16号
邮编:676200
附件:景东县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
景东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
2023年7月20日
附件
景东县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茶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上的积极作用,推动景东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特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树牢“茶出银生”历史地位,充分挖掘和发挥资源、生态优势,紧紧围绕省、市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总体部署,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基地绿色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加快推进茶园绿色化建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着力打造“无量八部”普洱茶区域品牌,推动景东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和普洱市“两示范一胜地”的发展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3815”战略,努力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样板地、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区、文化康养旅游重要节点,聚焦“绿色食品牌”,积极推动茶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推进“茶出银生”历史文化研究和野生茶资源保护与转化利用,把景东打造成全市有机茶强县、普洱茶原料交易中心和优质原料基地。根据景东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十四五”发展目标,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26.5万亩,产量达1.7万吨,综合产值达49.5亿元;建设省级绿色食品牌基地3个,市级绿色食品牌基地10个,县级绿色食品牌基地20个以上;培育规上茶企3家,限额以上茶企3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
三、方法步骤
着力从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基地建设、茶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聚焦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三大核心,充分挖掘“茶出银生”历史文化和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推进景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一个定位,建设一个园区,塑造一个品牌,打造一条无量山国家茶旅步道
1.坚持一个定位。将茶产业作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来抓,力争“十四五”末,茶叶总产值达49.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1.7 亿元,二产产值10.3亿元,三产产值27.5亿元,有机茶园面积达11.2万亩,其余茶园确保实现绿色化。
2.建设一个“两山”普洱茶产业园区。按照种植规模化、产品精品化、加工集群化、仓储智能化、物流便捷化、品牌国际化、茶旅融合化,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建设内容主要由“一个核心、三个片区”组成。一个核心(文黑核心区,包括建设六个中心):科研办公综合服务中心、生产加工中心、仓储物流中心、普洱茶原料交易中心、品鉴展示中心、普洱茶质量检测中心);三个片区:普洱茶营销中心片区、茶旅居康养片区、安定茶仓分园。
3.溯造一个“无量八部”普洱茶品牌。结合景东茶叶特性和内涵,充分利用好景东县无量山优质古树茶资源,通过科学谋划、品牌打造、市场推广、产业承接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挖掘“茶出银生—无量景东”历史文化,将景东“无量八部”普洱茶品牌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建立高效协调机制,充分调动生产加工等运营主体积极性,完善监管机制,促进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让品牌建设成果真正惠及茶企和茶农。
4.打造一条无量山国家茶旅步道。通过建设连接景福镇无量剑湖、大寨子、凤冠山、公平古村落-林街乡磨刀河、金鼎寺-漫湾镇落水洞、琅嬛瀑布-安定镇南诏贡茶园、双河温泉-文龙镇邦崴、邦迈-锦屏镇黄草坝、黄草岭、班崴-文井镇长地山环无量山国家步道,积极推进集茶文化交流及茶旅融合发展模式。
(二)重点培育十个龙头茶企,打造十个示范茶村、十个特色茶庄园、十个以上“小众名山名茶”
1.扶持壮大十家茶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并在政策、项目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支持企业新建或改扩建标准化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大力促进普洱茶、红茶、白茶等工艺创新,产品研发,全面提升精制能力和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逐步实现景东县茶产品从毛茶流通向精深加工产品销售转型。详见附件1。
2.打造十个示范茶村。按照一村一品,茶旅融合发展方式,积极打造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强、特色亮点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茶产业村。着力在茶园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改造、古茶树(园)保护、宣传茶历史文化等方面重点打造。详见附件2。
3.推进十个特色茶庄园建设。全面抓好庄园经济工作,按照“六有”标准,争取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十个茶庄园建设。详见附件3。
4.打造十个以上“小众名山名茶”。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依托县内古茶树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一批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品牌高端化的景东名山名茶品牌,提高景东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推动古茶树资源禀赋变为物质财富,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本,“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模式。详见附件4。
(三)发展壮大百家茶叶初制所、百家茶宿、百家茶店(茶室)、百家茶商
1.培育百家茶叶初制所。按照《普洱市绿色茶叶初制厂技术规范》要求,加大对茶叶初制所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扶持力度,促进生产技术和装备升级换代,推行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全面提升毛茶加工工艺及品质,确保产品质量。经县茶特发展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验收合格后,县人民政府向初制所授予“景东彝族自治县百家茶叶初制所--jdczs000”的牌子,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督导,如发现违规或不按规程操作,及时收回牌子。
2.建设百家茶宿。按照有基地、可加工、可体验、可食宿的标准,重点支持打造好一百家茶宿建设。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吸引国内外茶商、茶友到实地观光旅游、体验加工、休闲康养和投资兴业,实现茶旅融合发展。经县茶特发展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文化旅游局等部门验收合格后,授予“景东彝族自治县百家茶宿--jdcs000”的牌子,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指导督导,如发现违法或不诚信经营等,及时收回牌子。
3.扩展百家茶店(茶室)。重点支持好百家茶店(茶室)建设。积极引导茶企、合作社、茶人到景东县城经营聚展示、品鉴、交易等功能的茶店(茶室),充分利用茶店(茶室)洽谈交流平台,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积极向外推介和展示景东优质茶资源和茶产品,力争把景东建成全省前列茶产品集散地。按照有专门门店、专业经营茶叶产品、有文化等标准,经县茶特发展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文化旅游局等部门验收合格后,授予“景东彝族自治县百家茶店--jdcd000”的牌子,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导指导,如发现违法或不诚信经营等,及时收回牌子。
4.鼓励发展百家茶商。抓住健康普洱茶进藏进西北机遇,积极开拓北方市场,利用浙江、广东、上海、内蒙等大中城市茶叶需求,做好“走出去、引进来”这篇文章,积极培育百家茶叶运营商或经销商,引入发达地区茶叶资本投入到产品生产加工领域,进一步拓宽无量山普洱茶销售市场。
(四)培育上千个种茶能手、上千个制茶匠人、上千个茶艺师。做好人才培育工程,借助浙江大学、省、市茶叶科学研究所等平台,加大对职业茶农、制茶师、制茶工匠、茶艺师等培训力度和资格认定。深度挖掘景东茶历史文化,提炼彝家人民的茶食、茶饮、茶礼、茶艺,力争培育上千个种茶能手、上千个制茶匠人、上千个茶艺师,为景东县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实现全县茶农人均收入上万元、有机茶园转换认证十万亩以上、重点茶村茶叶收入百万元以上、龙头茶企产值上千万元。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组织模式,积极推动景东县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按照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品牌高端化等发展措施,逐步实现上述“四个万”工作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领导机制,县、乡(镇)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专班和运行机制、工作流程,实行挂图作战,定期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各村委会(社区)要明确具体负责人,协调推动辖区内茶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流程,确保做到有人抓、有落实、有成效。
(二)强化政策支持。积极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乡(镇)强村等项目。各乡(镇)要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项目包装申报,出台扶持政策,整合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提高茶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水平。
(三)强化资金保障。县级财政每年筹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和培育壮大茶企业、夯实产业基础、品牌打造、宣传推广、人才培训、流通体系完善和奖补措施等,更好地撬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责任压实。县茶特发展中心、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等部门,要在提升生产加工、茶园管理等方面强化技术培训,积极组织制茶师、品茶师、工匠评审(选)、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大培育中高级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县财政局要统筹好资金保障。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县茶特中心要谋划包装好茶产业项目,并在项目落地实施上给于倾斜。宣传部门要强化宣传引导,运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加大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政策措施的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总结推广茶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育示范典型,发挥带动作用,营造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责任人,明确1名分管领导及相应工作人员具体抓落实。
(五)强化责任监督。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发展茶产业就是抓群众增收、抓经济建设,齐抓共管,整合力量,为景东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和智力支持。两办督查室、纪检监察部门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督促、监督作用,根据县人民政府制定的目标举措开展督查检查,对组织领导不力,作风不扎实,措施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工作严重不力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