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景东概况 - 景东概况

一、基本情况

()景东县概况

1、地理区位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中部,普洱市北部,横断山脉南端,坐落在景东江以东,哀牢山西侧与无量山之间,地跨北纬23°56'24°29"东经 100°22' 101°15"之间。东以哀牢山分水岭为界,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楚雄、双柏接壤;西至景东江东岸,与云县隔江相望;南与镇沅县毗邻;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涧、巍山、弥渡三县山水相连。全县东西横距61千米,南北纵距73千米,全县国土总面积 445462.07公顷。景东县位于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属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为典型的山原地貌。境内地貌特征为岭高、坡陡、谷深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地形呈现“三水夹两山”之势,山川相间平列呈北南向,由无量山和哀牢山与其景东江峡谷、红河水系的川河宽谷、者干河丘陵河谷组成。主要河流有景东江、川河、者干河。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呈现高低分层、逐步过渡的分布规律。景东县是普洱市的北部门户。县内交通干道连接着大理丽江和思茅、景洪全省两大旅游区,为滇西南交通及经济开发的重要走廊。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景东县南涧至景东至镇沅高速公路业已贯通,且有2条铁路、1个支线机场、2条高速公路以及数条低等级道路在规划建设之中,未来景东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景东县被誉为普洱市的“粮仓肉库”。粮食、蔗糖、澳洲坚果、晚熟芒果、水晶豌豆、冬季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产量丰富,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2、历史文化遗产

景东历史源远流长,是滇西南的历史文化名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唐代南诏时期,曾在今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开南设置开南节度,公元794年撤开南节度在今景东彝族自治县城设“银生节度”,建筑银生城;景东还涌现出了同治皇帝的老师刘崛、四省巡抚程含章、晚清云南五大诗人之一的戴家政等一批文化先贤、历史名人;遗留下了文庙、卫城、三塔等具有浓烈民族色彩兼有中原文化韵味的历史文化古迹,珍藏着举世无双的陶府傣族出土的4000多件文物。遗留有文庙、卫城、三塔等古迹,珍藏着数千件文物。县级先后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6个,认定不可移动文物99处;获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3处、市级8处、馆藏文物5192件,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33件。文物数量和等级遥居普洱市十县()之首。3、自然遗产

境内有“两山透迤三秀水”。包过“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景东江、川河、者干河三条水系。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对峙,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形成了景东天然的绿色宝库;澜沧江、把边江和者干河,环绕两山奔流不息,和无数的溪流涧泉一起,构成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千百万年大自然的默默积淀,为景东孕育了一处处精美绝伦的自然精品:如险峻的无量诸峰、世外桃源黄草岭、高山明珠杜鹃湖、鬼雕神塑景东土林、妙趣横生者后仙人寨。静谧安逸的川河田园风光和漫湾、大朝山电站的百里长湖景观,共同形成了景东四大旅游资源区,即无量山旅游资源区、川河旅游资源区、哀牢山旅游资源区。全县共有大小景点264,其中重要景点24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其中,“两山”(无量山、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西黑冠长臂猿为景东彝族自治县最富盛名的三大自然生物资源。中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授牌示范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是各种生态植物、野生动物和农作物生长的温床,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4、社会经济发展

2022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2.34亿元,同比增长3.2%;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66.1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8.07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 6.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2%;完成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48元、15061元,分别增长3%6.3%

5、产业基础被誉为普洱市的“粮仓肉库”。粮食、蔗糖、澳洲坚果、晚熟芒果、水晶豌豆、冬季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产量丰富。老仓南诏贡茶园等5个茶旅融合项目初见成效,新增有机茶园转换1.25万亩,申报省级绿色食品牌茶叶基地21 个,实现产值11.87亿元。肉牛屠宰厂即将竣工投产,肉牛养殖规模达17.34 万头,实现产值9亿元。蔬菜产业链发展持续加快,成功承办全省蔬菜产业发展大会,冷链物流中心和5条精深加工生产线稳步推进,实现产值9.8亿元。文化旅游和绿色工业稳步发展。黄草岭半山酒店、蓝莓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初步建成;绿色工业稳步发展,矿业复产复工取得阶段性进展,佳浩公司重整依法推进,漫湾江边光伏实现并网发电。“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策略为构建全链绿色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形成“312”六大“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加工业,绿色加工业,旅游康养产业三大“百亿级产业”。

6、城乡建设

荣获全省唯一一家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再获“中国天然氧吧”荣誉,成功创建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省第十一届双拥模范县。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和绿美乡村建设示范项目17个,黄草岭村、安定镇分别获全省“绿美村庄”“绿美乡镇”称号。

()景东特色总结

1、物种基因库,拥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万种动植物物种。景东县位于滇西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核心区,县内拥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距不完全统计景东两山境内分布有高等植物481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6种特有植物6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0余种护区有高等植物1877981867;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77201482种。无量山的哺乳动物101种,隶属于2868属,其种数为全国哺乳动物总数(587)17.2%,丰富程度上仅次于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在云南乃至全国名列第三位。属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的哺乳动物有24种,在国内各自然保护区中,仅次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位居第二位。

2、大理至宁洱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

景东县是普洱茶重要产区之一,是普洱茶马古道北出普洱至西藏一路普洱境内最后一个县景东早在明代就曾设过板桥驿和景东驿,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普洱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景东县内茶马古道遗址长约103千米,其中保存较好的约23千米,有茶马古道遗址主要文物21()

(1)景东茶马古道主要路线

南诏时期,在景东专门设立了管理贸易机构,永昌(今保山)、银生(今景东)是南诏两处主一、景东茶马古道主要路线要贸易交汇点。随着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和食盐业的兴起,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的扩大,景东茶马古道初具雏形。银生节度区域就是南诏通往东南亚的重要贸易门户,之后的元、明、清至民国,景东茶马古道得以康续发展,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县境内主要茶马古道中,有45条连接各乡镇与县城,13条通往昆明、思茅下关等地。

3、古树茶博物馆,拥有万亩古树茶园及多个古树茶品种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景东形成了丰富的古树茶资源,特别是哀牢山东坡陡峭,哀牢山普洱茶产区主要在景东境内,更增加了其稀缺性。据资料介绍,景东古茶树品种有7-8个之多,勐库种、大理种、过渡性、野生型等,相互杂交产生诸多新变种,这也是无量山、哀牢山古茶树品种的特征。“景东县境内的野生茶树分布在无量山与哀牢山,两山分别拥有23万余亩和5万余亩野生茶树。野生古茶树呈现出带状和区域分布特点,树龄超过1500年的野生茶树分布面积达3.5万亩。此外,普查还发现景东县5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3.7万亩”。据《景东地志征集资料》记载:“民国9年(1920)锦屏南攀箐原有茶树 6000株,新植2000株,产量200公斤,运销省城(昆明);文井清凉原有茶树 9 万株,新植 15 万株,200人栽培,产量2250公斤,运销大理;安定老仓原植茶树 25万株,新植30万株,150人栽培,产量1000公斤,运销大理;大街、花山者干河一带新植茶树1500株,10人栽培;锦屏前所新植茶树12000株,20人栽培,产量1500公斤,运销大理。”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景东县内确实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

4、彝乡民俗馆,彝族传统文化及习俗的集中展示

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1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5%。景东彝族有密撒叭、腊鲁濮、罗罗、咪俐、香堂等自称,有蒙话(密撒叭)、倮倮、罗乌、香堂、咪俐五个支系。1985年,景东县境彝族为12163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2%,被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彝族主要分布在山区,有50%以上的彝族自成村寨,其余与其他民族杂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为大帮腔、羊皮舞、彝族传统刺绣;市级项目1项,即彝族跳菜。有非遗传承人27人,其中省级4人,市级3人,县级20人;已建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1 个、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1个。

5、滇西南儒学圣地,儒家文化在边塞发扬的见证

景东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景东文庙建筑群位于普洱市景东县城西玉屏山下,始建于1682年,80年代重新修缮。文庙古建筑群由泮池、魁阁、钟鼓楼、棂星门、大成殿、大成门等组成,总面积约为5511平方米 。这样的规模,在边疆地区十分罕见。景东儒学教育历史悠久。元末明初,儒家学派在在景东兴起景东儒家文化依旧盛行。明正统七年就设置卫儒学,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后改府学,建书院、办社学,儒学发展迅速,至明末,科举开科中举人数在云南20个府中排名第十三位。明代景东儒学教育迅速在景东文庙,当地每年会举办成童礼、开笔礼等活动,以传统仪式正衣冠,明事理;敬拜孔子,以礼养正,以礼立人;诵书立志,礼拜父母。

6、舌尖上的景东,拥有多项非遗美食

景东无量山火腿:无量山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腌制火腿的先决条件。无量山火腿制作一般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区,火腿肉质嫣红似火,个大骨小、皮薄肉厚,横剖面肉色鲜艳,红白分明;瘦肉呈桃红色;肥肉肥而不腻,香味醇厚,且营养丰富。

无量山火腿木瓜鸡:选用无量山乌骨鸡、无量山火腿、酸木瓜为主要原料。木瓜去皮、去籽,切成片状,无量山乌骨鸡宰杀后清洗干净砍成块状,锅里放油,把葱、姜,草果、小米辣入锅炒香,下鸡肉,加入料酒翻炒片刻,加水煮开,再下酸木瓜片,大火煮开,小火慢炖至熟入味,最后加入盐调味即可。

彝族吹泡肝:杀年猪时,取下新鲜的猪肝,将茴香、辣子、花椒、草果、芜荽籽、荆芥、盐等佐料焙黄舂成面粉,用火麻杆或细金竹管往猪肝的气管里用人工或打所筒把猪肝吹泡,然后将佐料放进猪肝气管内,再把佐料吹送到猪肝各个部位后,扎紧气管,晾干即可,也可以用麻线扎紧气管,挂在火塘高处干燥。

()传统村落基本情况

1、云南省传统村落基本情况

2012 年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申报以来,经过7年五个批次的申报、认定和公布,云南省共计入选708个中国传统村落,全省16个州()均有传统村落分布。2022年住建部开展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云南省69个村落拟列入国家保护名录。2、景东县传统村落基本情况景东县于2012年启动传统村落调查、建档和申报工作。2012年大街镇三营村、文井镇清凉村梁家组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锦屏镇黄草岭村、大街镇文山村田心组、林街乡林街村回营组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23年景福镇公平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至今,景东县共有6 个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3、景东县传统村落的特点景东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依托无量山和哀牢山的自然资源。素有“天然绿色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野生动植物生长天堂”、“动植物王国”的美称。景东县传统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这些村落在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建筑特色、山水格局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村落保留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村落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协同、融合;建筑就地取材,风格独特;村落保存完整,历史要素丰富;多元文化融合,特色交相辉映。